2024中国内衣文化周暨第19届中国国际品牌内衣展在深圳开幕
鉴于形而上学是判断一种思想是否哲学的标准,故中国传统思想中确有哲学。
史为一代盛衰之所系,即为一代学术之总归……要而论之,三代之时,称天而治。史学之亡,盖在斯时乎?故论古史当始于仓颉而终于司马迁,《史记》一书,上以结藏室史派之局,下以开端门史统之幕,自兹以后,史遂折入儒家,别黑白而定一尊,虽有良史,不过致谨于书法体例之间,难以语乎观微者已。
……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但若从古典中国对经验的符号化形式来看,古希腊的上古神话,实即古希腊的上古历史,也就是古希腊民族的集体的过去,正是这一集体的过去,塑造了古希腊民族,故而神话的研究者布里松也强调,这些神话具有历史的价值,[27]1甚至可以说神话即历史【13】。张尔田以司马迁为界区分原史(他称为古史)与四部之史: 古之学术皆出于官守,有一官即有一学,非世世诵习则不能宣阐微言大义之所存,此于百家莫不皆然,况史为君人南面之术哉?自汉宣帝改太史公一官为令,奉行文书,于是褚先生、刘向、冯商、扬雄、班固之徒并以别职来知史务,道统既异,官亦无足重轻矣。13约公元前3世纪的古希腊神话学家尤赫墨如斯(Ευηεροζ),佚著《神圣的历史》即主张神话即历史,以至于Euhemerism一词后来指神话历史主义。[12]1作为原初符号形式的史不同于经史子集中四部之一的史,后者是从它之中衍化出来的一个子类。
故而经的符号与圣人符号的发明相关,六艺成为六经的过程伴随着孔子去世之后被符号化为圣人的过程。《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奥德赛》),赫西俄德《神谱》《工作与时日》,既是神话又是史诗。据徐中舒《甲骨文字典》,在甲骨文中,生多数写作图片形。
至《孟子》,此一新义始充分发展。那么性字产生于何时呢?我们下面不妨对《诗》《书》等早期文献作一分析。省、眚在金文中又是可以相通的。庞朴说:近年荆门郭店出土的楚墓竹简文字中,一个很显眼的现象是,从‘心的字特别多。
郑开也认为德是性的来源,他说:‘德既可以理解为‘天命所赋予的属性,也可以理解为‘得之于天命的‘本质,也许这就是人性概念的渊薮,就是说,人性概念是从‘德的观念、‘德礼体系中衍生出来的。对人的内在本性的认识,主要的不是考察人的形体器官,而是考察人的心理、意识和精神
(同上,第217页)如果心代表人的心知方面的话,那么生可以说是人的血气方面。其内容如下: 伴奂尔游矣,优游尔休矣。因此这里的性还是按照其本字解释比较合适。……按照我国文字在演进情况中之通例,有时生字可用作性字,有时性字亦可用作生字,此须视其上下文之关联而始能决定其意义。
傅斯年仅仅考察了周代金文,并没有考察甲骨文。从上可知,在甲骨文、金文中虽然有生字,但并未包含性的含义。图片,这三个西周‘德字的例子缺少心(图片)部,几乎与甲骨图形‘图片完全相同。有心知,无血气,非性也。
[23]徐复观,2001年:《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上海三联书店。人性与人心紧密相联,这种思路导出了性字。
斯维至认为李玄伯的说法足以发千古之覆,并申论说:德之本义应为生,由生而孳乳为性与姓两字,故古文常以生为性或姓。思想与语言是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关系。
(参见傅斯年,第7页)徐中舒也把性解释为生,认为弥生是终生的意思。(孟旦,第212-213页)郭沂根据辛鼎与大盂鼎中的雍德的德字不同写法推断其应该为德,他说:辛鼎中的‘雍图片在同属西周早期铜器的大盂鼎中作‘雍图片,这无可辩驳地证明金文中不从心的‘图片字也是‘德,不管是否从心,实为一字。许慎《说文解字·生部》说:生,进也,象草木生出土上。前诸子时期的‘德正是诸子哲学中的概念‘性的重要来源之一。段玉裁注曰:下象土,上象出,此与之、出、图片以类相从。[14]李玄伯,1988年:《中国古代社会新研》,上海文艺出版社。
心为身之本,就在于心理、意识和精神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因此,认识人性,重要的是认识人心。(徐复观,第9-10页)那么弥厥生的生字究竟应解释为生字本义抑或解释为性的含义呢?丁四新认为:作‘弥生,作‘弥性,于义皆通。
金文弥厥生都是与眉寿绰绾永命万年无疆等祝福词联系在一起,应该是长生的意思。对于傅氏以语言学的观点解决思想史中之问题的方法来探讨性字本义的做法,徐复观作了深入的批判和检讨。
若然,古文惪当从‘心从‘省,盖以省心会意,较直心义尤允协。因此,我们有必要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对此问题作一新的探讨。
至于生字之含义,在金文及《诗》、《书》中,并无后人所谓性之一义,而皆属于生之本义。他说:毛《传》释弥为终,言后稷终月诞生,终月即满月。王敬作,所不可不敬德。(见傅斯年,第58页)于省吾说:‘节性旧读如字,遂不可解。
最初说同德即等于说同姓(同性),较后各团的交往渐繁,各团的字亦渐混合,有发生分义的需要,性与德的意义逐渐划分,性只表示生性,德就表示似性而非性的事物。既然性字从心从生,那么从心字角度对性字的形成能否有一新的认识呢? 三、以 德字为比照看从 心字角度探讨 性字产生的可行性 从上可知,虽然性字至少在西周初年就已经产生了,但其是否就是从心从生的性字尚难断定。
那么二者的内涵具体指什么呢?阮元认为,《尚书》《诗经》《孟子》等经典中的性命是常常连在一起使用的。从目前发现的甲骨文来看,德的初形没有心符。
[21]斯维至,1997年:《中国古代社会文化论稿》,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根据《毛诗序》,此诗为召康公戒成王也。
从而推断《召诰》节性原文必作节生。其所以从心者,心字出现甚早,古人多从知觉感觉来说心;人的欲望、能力,多通过知觉感觉而始见,亦即须通过心而始见,所以性字便从心。所禀者厚而清,则其仁之于父子也至,义之于君臣也尽,礼之于宾主也恭,智之于贤否也哲,圣人之于天道也,无不吻合而纯亦不已焉。因为在上面所论《诗经》《尚书》中性字的时候,有两处都有德字出现。
《图片鎛》中的弥生与前面的母(毋)死更能说明这一点。此所向之所在,即其生命之性之所在。
在《诗经》中,弥尔性出现了三次,均在《大雅·卷阿》中。也就是说,在甲骨文、金文中不仅没有出现性字,而且生字也没有性方面的含义。
一具体之生命在生长变化发展中,而其生长变化发展,必有所向。生字在《尚书》中凡36见,其中今文24见,古文12见。
#相关推荐
-
评论列表 (0条)